亟待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行整体战略研究

文章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在争议中迅速发展。2008年的粮食危机使转基因生物技术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已从生物安全、生态和健康等领域转移到粮食安全、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讨论。我国在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标志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理论界和学界缺乏对该问题整体的战略研究。
    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现状
   (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市场份额迅速扩张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9年的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25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5个。
    美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6250、2100、1580万公顷,分别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16.8%、12.6%,合计起来三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79.4%。2008年,欧盟27国中有7个国家种植了很少量的转基因Bt玉米。
    2008年全球转基因大豆(HT大豆)种植面积为658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3%);其次是转基因玉米(Bt玉米、HT玉米、Bt/Ht玉米),种植面积为3730万公顷(占30%);转基因棉花(Bt棉花、HT棉花、Bt/HT棉花)种植面积为1550万公顷(占12%);转基因油菜(HT油菜)为590万公顷(占5%)。
    全球商品种子的市值规模大约为365亿美元,而全球转基因作物品种销售额为75亿美元。据此粗略测算,转基因种子销售额占全球商品种子销售额的20.5%。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种子销售额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少数发达国家主导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格局
   今天全球的农业生物技术和知识产权格局是:发达国家少数跨国公司主导着农业生物技术,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着转基因作物品种、技术的知识产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例如,据报道,在1986-1997年之间,大约270件关于土壤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基因专利是在OCED国家授予的,仅仅6个跨国公司就占60%。
   (三)种业集中、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1996年全球前10大种子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商品种子市场的37%,而2006年提高到57%。根据国际种子联盟的数据,从80年代中后期起,国际种子贸易额也大幅度增加。
    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一)发达国家少数跨国公司垄断转基因作物市场,渗透、控制我国种业的形势严峻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欧洲对转基因作物持抵制态度,随着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转基因作物市场的饱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孟山都等种业巨头海外扩张的重点。中国的商品种子市场价值规模仅次于美国,约为4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成为美国生物技术巨头争夺的重点。根据绿色和平(Greenpeace)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最接近商业化生产或在研发的8种转基因水稻全都被国外专利所控制,一旦批准商业化种植,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将面临重大危机。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落后,种业竞争力不强,农业生物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仍然是公共机构为主导,难以与市场对接。我国的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研发能力不强,且农技推广体系薄弱。此外,种业管理体制比较混乱,种子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对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制度环境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种业在与跨国种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随着农业国际化和我国农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国内种子市场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种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正在对农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转基因品种的采用可能影响农民留种的耕作习惯。转基因品种的采用要求农民每一生产季从市场上购买种子这可能会改变农民留种的习惯。农户对种子供应商的依赖将会加剧,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四)生物安全、生态和健康的风险担忧和争论依然没有定论
   转基因生物技术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发展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生态安全问题、健康风险、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在生物安全、生态和健康风险争论的背后固然有经济、贸易等因素的考虑,但是生物安全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有待时间的考验。
   (五)转基因商业化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对农业生产自主权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跨越国界,拥有品种权就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如果在知识产权上不具有优势,一旦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权被控制,对农业生产自主权会产生挑战。
   第二,转基因作物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美、欧之间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争端不断。
   第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也涉及到南北关系,即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达国家宣称对相关技术的所有权,而同时发展中国家宣称对基因资源的所有权。问题的核心存在于有关基因资源和生物技术的矛盾的惯例和协议的应用:基因资源被视为公共物品,而生物技术被视为私人物品。宣称所有权的发展中国家要保护地球的基因资源库,他们认为来自北方的发达国家的公司剥削他们的程度与日俱增。多国公司利用不同惯例中的优势与不足来获得在种子和种质产业中的垄断地位,而不考虑农民与发展中国家。
   (六)我国目前缺乏对转基因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
    2008年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8年11月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将转基因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旗帜鲜明地加以大力推进,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转基因新品种科技重大专项已在实施之中,相关部门也安排了部分软科学课题作为对重大专项的支持和对其产业化的指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缺乏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的战略考虑和研究。
   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综合起来考虑,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是否需要推进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需要哪些特性品种的商业化。要从粮食安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我国种业安全、农产品贸易、知识产权、生物安全、转基因作物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粮食生产主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转基因作物(主要是粮食作物)商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第二,如果需要推进某一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具体的策略是什么。自主研发为主,还是引进国外品种为主,或是二者并用。如果需要引进国外技术,采取何种策略,是否依然走“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是从第一代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耐除草剂特性)商业化开始,还是从对粮食安全更具意义的抗旱特性品种或是第二代、第三代的转基因作物开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管制相关的生物安全、经济安全管制框架如何安排。标识制度如何安排。种业的管制框架,如何协调本土种业和跨国种业的关系。
    第三,在农业投入品市场集中、全球化、发达国家在技术占优的情况下,如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如何构建市场化的农业生物技术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体系,如何确保我国的农业生产主权。
   四、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的构想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的问题。笔者初步构想了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该框架从内容上来讲要包括以下几块内容。
    第一,对全球中长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包括:从资源环境约束、总量平衡和地区矛盾的角度对全球中长期粮食供求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增产潜力,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在国际市场的可获得性,贸易在未来国际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第二,对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我国各主要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作物)供求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在资源约束趋紧、气候影响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各主要农产品的增产潜力;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第三,对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格局、知识产权格局的分析。包括: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起源和发展,产业特性,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目前的产业格局、知识产权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管制和战略;种业的集中、垄断、全球化问题,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演变趋势;种业的集中、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主权、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四,对主要转基因作物(粮食作物)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分析。包括:转基因作物技术进步类型分析,对农业生产方式、结构的影响;转基因作物的特性(HT、Bt)的经济环境研究(单产、农药使用、成本收益),对粮食总产出宏观影响的测算;转基因作物经济社会福利分析;转基因作物风险与收益分析;转基因特性(主要的农艺学特性)的替代方案的分析和比较;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程度;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五,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种业、农技推广体系的分析。包括: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国际比较;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管制;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植物育种能力,主要作物自主品种和外资品种的差距,植物新品种推广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农技推广体系分析;我国种子企业的数量、市场份额、研发能力、竞争力分析;外资对我国种业的渗透、控制,我国种业安全;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种植对我国粮食主权的影响。

 

 

网站制作: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