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根据国际农业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一个促进生物技术应用的非盈利性小规模国际组织,成立于1992年,坐落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菲律宾和肯尼亚也有研究机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共有来自25个国家的1400万农民种植了1.34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相比2008年1330万农民种植1.25亿公顷上升了7%,其中1400万农民中的1300万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匮乏的小型农户。全球46%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在发展中国家,其种植面积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美洲: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种植国。截至2009年底,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6400万公顷,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目前,美国种植的玉米、大豆和棉花中80%为转基因品种。2010年6月8日,杜邦公司宣布:其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转基因”大豆获得美国农业部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并将于2012年上市。随后,孟山都也做出反应,表示将推出“新一代转基因”大豆等作物。据了解,“新一代转基因”的思路与第一代转基因的发展思路截然不同,采用的是基因沉默技术,它不植入外来基因,而是关闭或者抑制某些可能会产生问题的基因。“新一代转基因”意味着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转向。
欧洲:
由于消费者和政治层面的强力抵制,欧洲转基因作物种植不多,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仅10万公顷且大部分集中在西班牙,主要种植抗虫害玉米。2009年,欧洲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107719公顷降至94750公顷,西班牙种植了占欧盟80%的Bt玉米。目前,孟山都公司研制的MON810玉米是在欧盟内惟一一种商业性种植的转基因粮食作物,一种名为Amflora的转基因土豆尽管得到欧盟种植许可证,但只能用来制作工业用淀粉,不能用作食物或饲料。
2010年以来,受美国、世贸组织以及欧盟内部不同声音的影响,欧盟转基因政策有所松动。7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其成员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引种转基因农作物,这意味着西班牙、荷兰和捷克等成员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而同时,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等成员国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法律同样有效。欧盟委员会同时要求,一旦人用食品或者动物饲料含有0.9%以上的转基因农作物,产品标签必须标注。欧盟同时对转基因农作物与传统生态农作物的混种规定了安全间距,以避免转基因农作物成分意外混入传统生态农作物。
亚洲:
亚洲是继美洲之后转基因作物发展最快的地区,印度(840万公顷)和中国(370万公顷)分别列世界第四和第六位,但两国种植的几乎全是用于纺织业的转基因棉花。中国政府于2009年11月为范云六院士的研究团队研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许可证。
澳洲:
澳大利亚在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上持谨慎的开放态度,但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食品仍严格控制。澳大利亚市场上可以销售的涉及转基因技术的产品主要包括植物油、棉花、大豆、土豆、医药和工业化学用品等几大类。其中,在澳大利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为油类作物和棉花,也包括一些不同颜色的花卉。2003年,澳首次批准当地一家谷物公司可以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用于生产动物饲料和大豆油,并严格规定,必须封闭运输,所进口的大豆必须经过加工而不会再次生长,任何在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物种必须清除和销毁。澳洲首个推广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棉花,除昆士兰州外,其他地方也将逐步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