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认为:是否采用转基因水稻应由各国决定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秘书长佛兰西斯科.瑞夫史奈德博士谈到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时说,转基因水稻商品化的采用,是每一个国家自己内部决定的事务。它的接受与否,任何一国都不能强加于他国。瑞夫史奈德是就“转基因水稻在中国商品化引发的争议”发表上述看法的。
    CGIAR是全球农业科研的权威机构。在世界各地设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培育的260多个遗传作物品种的材料,皆来自于此。
    瑞夫史奈德博士说,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利用可解决粮食产量和品质问题。但对其安全性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很不平衡。他认为,对一个食品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它的选择空间可能少一些,而对一个食品资源不充足的国家来说,选择的空间则会大一些。“至于风险,从目前研究看,转基因作物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危害至今没有足够的证据。”
    GIAR的研究中心也从事转基因水稻研究。瑞夫史奈德认为,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科学选择的余地,以不错过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机会。据介绍,CGIAR的15个研究中心有7个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了办事处。中国的3400多名科学家在各中心接受过培训后,大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管理和研究的领导者。他们把国际农业的先进技术很好地在中国转化。瑞夫史奈德在高度评价“世界领先的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后强调:“运用先进的转基因作物仅是其一。中国用传统技术培育出的优质蛋白玉米,已种植100万公顷,这也是运用先进技术改良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明证。”
    瑞夫史奈德在中国农业部和CGIAR共同组织的“加强面向21世纪的中国-CGIAR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研讨会”上表示,他们将设立“中国与CGIAR年轻人奖学金”,以帮助中国的农业科研再上台阶,以达最终使中国农民致富。
    当然,资助中国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使中国的农民脱贫。瑞夫史奈德博士透露,CGIAR和中方将创建一个包括种质资源、新品种开发、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的国际合作平台。“用中国的农业先进技术,帮助周边国家的发展,是我们提供这一合作平台的动机”。据悉,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博士已接受双方在合作平台建设、科学家交流等5方面的国际合作模式。

 

 

网站制作: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信息室